【映帆音樂心情】音樂對青少年的社會教育功能,港樂“聲生不息”為音樂創(chuàng)作帶來哪些啟示音樂對青少年的社會教育功能 從古至今,音樂對道德的教化功能就一直為人們所重視,我國古代文人將音樂作為必修科目,提倡“琴棋書畫”的全面修養(yǎng)。孔子在論語中提出“人而不仁如樂何?”“歌樂者,仁之和也”,強調音樂是“仁”的藝術表現(xiàn)形式?鬃佑痔岢鰝人修養(yǎng)“興于詩、立于禮、成于樂”,認為音樂可以培養(yǎng)人,即“成人”的手段,通過音樂的熏陶將會使人的精神境界趨于完美,成為符合儒家道德規(guī)范的“仁人”。孟子明確提出:“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”,強調體現(xiàn)“仁”的音樂比體現(xiàn)“仁”的說教更能深入人心。港樂“聲生不息”為音樂創(chuàng)作帶來哪些啟示 01 美學家朱光潛認為:“中國先儒以禮樂立教”,樂的精神在和諧,禮的精神在秩序,這兩者中間,樂更是根本的,因為內和諧外自然有秩序,沒有和諧做基礎的秩序就成了呆板形式,沒有靈魂的軀殼。內心和諧而生活有秩序,一個人修養(yǎng)到這個境界,就不會有疵可指了。德育需從美育上做起。道德必由真性情的流露,美育怡情養(yǎng)性,使性情的和諧流露為行為的端正。唯有這種修養(yǎng)的結果,善與美才能一致。 02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說過:“音樂,是人生最大的快樂;音樂,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;音樂,是陶冶性情的熔爐。”在朱光潛先生看來,“音樂不僅是最原始最普遍的藝術,而且是最完美的藝術,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眾,從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。青少年對音樂的感受格外敏感和直接,而音樂教育能以“潤物細無聲”的方式給青少年以精神影響和滋養(yǎng),對于青少年性格和氣質的形成,有很大的影響。莊重的音樂能讓好動的人安靜下來,激昂的音樂能讓保守的人開朗起來,溫柔的音樂能讓人遠離暴力,雄壯的音樂能讓人充滿力量。 一切優(yōu)秀的音樂作品都是作者心靈的獨白、真情的涌現(xiàn),它對心靈的影響遠遠超過任何語言。古希臘人把音樂稱為靈魂的體操,強調了理想人格的形成與音樂的學習和熏陶是分不開的。德國哲學家席勒在《美育書簡》中討論了藝術教育與人的發(fā)展,他認為藝術是人類靈魂的故鄉(xiāng),也是人全面發(fā)展的最佳途徑。 音樂培養(yǎng)審美與思維 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說:“音樂被人稱為最崇高的藝術,那主要是因為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,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的火焰;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,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。它可以感覺得到地滲入我們的內心,像箭一樣、像朝露一樣、像大氣一樣滲入我們的內心,它充實了我們的心靈。”音樂是反映人類現(xiàn)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,是人類所創(chuàng)造的具有審美情感和形象特征的精神產品。 黑格爾強調,音樂的內容是感情的表現(xiàn),只有感情才是音樂要占為己有的領域。音樂是情感的表達和宣泄,能夠使人產生共鳴,如對愛情的憧憬、幸福的向往、家鄉(xiāng)的眷戀、自由的渴望等。優(yōu)美的旋律和歌聲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美感,長期感染會提高人的審美能力。音樂能使人產生豐富的聯(lián)想,使人的想象力長上翅膀。青少年可以通過音樂進行中的多層次變化來體驗情感、感悟生活、憧憬未來,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新能力和形象思維。 音樂調節(jié)情緒 音樂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所起的積極作用,早就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。在我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醫(yī)學經典《素問》中還詳細闡述了五臟與五音(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)及七情之間的對應關系,并對五音如何治療疾病進行系統(tǒng)的論述。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,“適當?shù)叵碛靡魳,可以大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”,他進而提出“音樂治療”的概念。我們知道,當一個人的情緒好的時候,往往看到事物的積極方面,把壞事看成好事,而情緒不好的時候,往往看到事物的消極方面,把好事看成壞事。因此只要情緒改變了,人對問題的看法也會改變。如果說傳統(tǒng)的心理治療認為“認知決定情緒”,那么音樂心理治療則認為“情緒決定認知”。許多精神疾病都是情感得不到宣泄的結果。音樂是一服良藥,因為優(yōu)美的旋律,美妙的感受,讓人心情愉悅,血脈暢通,身心健康。 小 結 現(xiàn)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(jié)奏越來越快,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(tài),培養(yǎng)青少年對音樂的愛好則可以幫助他們有效調節(jié)和駕馭自己的情緒,使身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(fā)展。音樂是一門表達情感的藝術,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。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,重視對青少年實施心理輔導,啟發(fā)智慧、陶冶情操,培養(yǎng)青少年活潑樂觀的情緒,促進他們智能、情感心理的和諧發(fā)展,這不僅是青少年心理發(fā)展的需要,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。 港樂“聲生不息”為音樂創(chuàng)作帶來哪些啟示 近一段時間,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音樂獻禮節(jié)目《聲生不息·港樂季》以“老歌新唱”方式重新演繹港樂金曲,用音樂抒發(fā)家國情懷,持續(xù)引發(fā)關注和熱議。 在相關部門、相關媒體組織的多場研討會中,與會專家均對《聲生不息·港樂季》給予了高度評價。關于節(jié)目亮點的討論,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:一是節(jié)目高品質、精制作、大視野,通過重新演繹港樂經典的方式,融合綜藝性與主旋律表達,突出社會價值,從良莠不齊、魚龍混雜的綜藝節(jié)目中突圍,讓人眼前一亮;二是老中青三代歌手同臺競唱,象征著港樂的薪火傳承、生生不息,生動詮釋了文化精神的代代相傳;三是用音樂搭建起一座溝通心靈的精神橋梁,使香江兩岸乃至神州大地、不同代際的人群通過音樂交流產生了強烈共鳴、建立起深厚情感聯(lián)結,潤物無聲地促進了大灣區(qū)的深度融合。 一臺精心制作的節(jié)目讓我們看到了經典音樂的雋永魅力。正如該節(jié)目制片人、總導演洪嘯所說,《聲生不息·港樂季》要做的不僅是“回憶殺”,更是要做“唱出來的港樂史”和“聽得到的中華情”。節(jié)目以弘揚愛國愛港精神、激發(fā)內地與香港人民的愛國情懷為精神內核,既精心選取凝聚中華兒女文化認同、情感認同的代表性歌曲,又兼顧各年代香港流行音樂的特點及各年齡段觀眾的口味!段业闹袊摹贰吨袊恕贰稏|方之珠》《祝福》《一生所愛》《世間始終你好》《男兒當自強》等經典音樂或彰顯愛國情、或表達赤子心,或青春、或勵志,熟悉的歌詞旋律中蘊藏著中華文化、流行密碼和東方美學。節(jié)目對經典港樂的演繹和講述,為兩地青年提供了解國家發(fā)展、感知社會脈搏、探尋文化源流的契機。讓觀眾一起完成集體追憶與集體共創(chuàng),一起共情共鳴。激發(fā)了他們內心深處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,激勵著他們在新時代踔厲奮發(fā),勇毅前行。 經典永流傳。與其說港樂通過一檔節(jié)目煥發(fā)出時代光彩,不如說經典港樂從未走遠。這讓我們看到,只有契合時代發(fā)展、彰顯社會主流價值的音樂作品,才能夠成為經典;只有吸納優(yōu)秀文化元素、反映人民心聲的音樂作品,才能夠傳唱不衰。如何從經典港樂的創(chuàng)作、傳唱中汲取寶貴經驗,助推新時代精品音樂創(chuàng)作,值得思考。 港樂是幾代內地聽眾的青春記憶,它幾乎覆蓋了60后、70后、80后甚至部分90后、00后的青春。很長一段時間里,會唱粵語歌代表著一種時尚。港樂魅力何在?為何傳唱不衰?其中兩個因素是不得不提的。一是港樂生逢其時。伴隨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的騰飛,港樂與港劇、港片相伴而生,其時尚曲風、富有感染力的歌詞和流行唱法直擊改革開放初期內地觀眾的心,迅速引發(fā)共鳴。二是歌詞賦予港樂獨特的文化氣質。以黃霑為代表的一批優(yōu)秀詞作者,以深厚的國學功底,從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中汲取營養(yǎng)、化用古典詩詞,為港樂注入了東方文化意蘊和強烈的人文氣息。在很多人的記憶中,抄歌詞,在作文、日記中引用歌詞是幸福而難忘的。 回顧歷史,革命年代,《義勇軍進行曲》等音樂曾是革命的號角、戰(zhàn)斗的武器。而在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建設時期,港樂也曾激勵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億萬人民解放思想、銳意進取。新時代,我們需要創(chuàng)作更多優(yōu)秀音樂作品,激勵中國人民自信自強、守正創(chuàng)新,增強人民力量、振奮民族精神。 創(chuàng)作精品音樂,一是要深刻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,把人生追求、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、民族命運、人民愿望緊密結合起來,以文弘業(yè)、以文培元,以文立心、以文鑄魂,把音樂創(chuàng)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、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。就像《東方之珠》《中國人》《我的中國心》等經典港樂,每一首都與香港回歸祖國、闊步向前的發(fā)展轉變息息相關。音樂作品緊跟時代步伐,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,唱響時代旋律。好作品既屬于一個時代,也會成為永恒。 二是要堅守人民立場,創(chuàng)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(yōu)秀作品。就像《一生所愛》《祝!返冉鹎嗣褚坏栏惺軙r代的脈搏、生命的光彩,為時代和人民放歌,唱人民所思所想,引發(fā)強烈共鳴;《男兒當自強》《紅日》等作品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方式、美學風格,吸引人、感染人、打動人,帶給人們無限能量。對于聽眾而言,無論是戀愛、憂愁、相思,還是勵志、治愈,他們都可以從港樂中找到恰如其分的表達,得到審美滋養(yǎng),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。這些經驗啟示新時代音樂創(chuàng)作者,只有深入人民群眾、了解人民的辛勤勞動、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,才能洞悉生活本質,才能把握時代脈動,才能領悟人民心聲,才能使作品具有深沉的力量。 三是要守正創(chuàng)新,根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,挖掘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思想觀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規(guī)范,把藝術創(chuàng)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,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。正確運用新的技術、新的手段,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。就像《滄海一聲笑》,作者從古《樂志》中尋找靈感,利用中國五聲音階寫就動人旋律,而歌詞借鑒《沁園春·雪》,最終成就了一首中國風經典之作,構成了民族性的文化記憶。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始終是音樂創(chuàng)作的基石與源泉,其中營養(yǎng)取之不盡用之不竭,需要音樂創(chuàng)作者不斷挖掘與探索。 |